您的位置 : 阿苏文学网 > 资讯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在线免费阅读 习近平李克强小说微信内阅读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在线免费阅读 习近平李克强小说微信内阅读

时间:2019-04-13 09:28:12编辑:冰荷

独家新书《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由著名作者佚名著作的职场风格的小说,小说的主角是习近平李克强,小说文笔超赞,没有纠缠不清的情感纠结。下面看精彩试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01 第一章 “互联网+”引领经济社会变革 免费试读

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诞生了。对于这个起初只能在500公里之间传输L和O两个字母的简单连接,也许所有人都想不到其日后所形成的燎原之势。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TCP/IP协议、万维网(WWW)等关键技术相继诞生并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的连接形成,互联网走出了实验室,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互联网看新闻、搜索信息、购物。

今天,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连接、大计算、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4亿部,全球移动M2M用户数量超过2.5亿,云计算服务能力和普及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上每一天产生的全部内容相当于1.68亿张DVD,每天产生的邮件相当于美国两年纸质信件的数量。在这个大连接、大计算、大数据的时代,一方面,互联网在生活服务领域的融合深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互联网加速从生活服务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进而形成了今天特有的产业形态——“互联网+”。与此同时,“互联网+”以其特有的规模优势、扁平优势、集聚优势、便捷优势和普惠优势,不仅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更是在生产、经济、治理方面开启了生产要素、经营理念、组织方式、业务形态、用户角色以及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

一、“互联网+”推动生产要素变革

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和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基本要素。在农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便是土地与劳动力。18世纪后,这种完全依赖于人力和自然力的劳动生产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历经两次工业革命和数次科技革命,资本、技术作为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人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财富。与此同时,企业家也成为工业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今天,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生产要素发生了新的变革。

(一)信息成为基本生产要素

“互联网+”时代,网络所承载的数据、由数据所萃取的信息、由信息所升华的知识,正在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新驱动、商品服务贸易的新内容、社会全面治理的新手段、国家和企业甚至个人的新资产。生产离不开信息的投入,在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之外,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信息/数据——诞生了。与技术投入情况类似,高质量的信息投入带来效率的提升。美国学者曾对179家大型企业进行研究,采用“数据驱动型决策”的企业,生产力普遍可以提升5%~6%。百度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外卖配送业务进行调度,配送效率提升了30%。

(二)互联网成为新的通用目的技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电力一样,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的通用目的技术,带给人类生产力的再一次飞跃,作用于各行各业,带来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率的提升。通用电气公司(GE)预测,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全球GDP带来15万亿美元的贡献。德国国家科学和工程院的相关研究表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工业4.0将使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分别提升40%和50%。

(三)互联网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正如农业时代水利工程承载了农业生产,工业时代电力设施、铁路公路承载了能源和交通运输,当今的互联网连接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承载了信息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在生活领域,互联网广泛支撑和服务于商贸、物流、金融、医疗、教育、交通、餐饮等各行各业。更重要的是在生产领域,互联网通过连接并实现不同主体、不同层面、不同环节间的信息互通,形成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控制、管理、决策,推动全球制造资源、制造能力的自由流动和广泛汇聚,实现创新方式从封闭转向开放,带来生产、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多维度创新,成为智能制造、制造业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二、“互联网+”引发经营模式变革

“互联网+”连接一切形成高效交互的信息网络,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重构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带来了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掌握更多相关信息,可以有更多对比和选择,倒逼商家对消费者的定位和服务方式需要做出改变。生产者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甚至实时了解市场需求、市场动态,使生产变得不再“盲目”,并直接推动了经营模式的调整。

(一)“互联网+”驱动企业经营理念重新定位

在过去,企业更关注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更关注产品如何卖出去,“顾客是上帝”往往难以落地,“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一是小众需求得到重视。以往那些“不经济”的长尾需求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有可能演变为利基市场,用户利用互联网可以使个性化需求得到快速而准确的反映,企业利用互联网可以优化设计和生产过程,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满足个性化需求。大量差异化的用户最终汇聚成可观的市场规模,形成巨大的市场价值。家具制造企业尚品宅配采用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模式,在近年来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连续多年实现了50%的逆势增长。二是基于产品的服务成为重心。以制造业为例,过去将产品卖出去是企业关注的焦点,而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特别是增值服务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核心。三一重工利用工程机械互联网为全球数万台设备提供远程监测和运维服务,3年新增利润超过20亿元。三是用户地位得到提升。在互联网世界里,企业开始更关注使用产品的用户(User),而不仅仅是购买产品的客户(Customer),海量用户的社交性和参与性变成企业加速产品迭代、把握市场动向、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性因素,用户需求已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和生产经营决策的决定力。

(二)“互联网+”支撑企业创新方式开放多元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中外,那些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企业、那些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无不立足于创新。过去,企业创新主要依托自己内部的研发团队,可利用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有限,产品层面的创新周期往往较长,创新前期的沉没成本高又大幅增加创新失败的风险,这在人才和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尤其突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全球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广泛汇聚,打破了过去企业创新的围墙,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放式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向众智众力,催生了众包研发、在线协同研发等新平台和新模式,不仅加速了研发迭代进程,更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助推器。典型的如海尔利用互联网打造了全球开放创新平台HOPE,吸引全球食品、电子、家电等各领域200多万的专业研发设计人员注册,对接全球设计资源和用户需求,征集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三)“互联网+”带动企业盈利模式发生改变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生活服务领域,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规模司空见惯,在这样巨大的市场中,产品的使用者可能不再是付费的“客户”,企业定价策略发生变化。一是基本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奇虎360杀毒软件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2008年,奇虎360推出免费杀毒软件,2009年推出首款永久、彻底免费的360杀毒软件。2010年,360免费杀毒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即超过50%,不仅改变了我国杀毒软件市场长期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而且掀起了杀毒软件市场的免费化浪潮。二是向用户免费,通过广告盈利。中国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互联网广告市场,2015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收入为232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446亿美元。2015年,腾讯广告收入达到175亿元,占总营收的17%。三是消费者补贴,培育用户市场。通过对消费者补贴,企业可以赢得更广大的用户市场,在扩大企业影响的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增值服务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模式在O2O领域广泛存在,比如饿了么外卖订餐曾一度补贴超过60%。

(四)“互联网+”使得企业营销模式得以重塑

以往的企业营销方式以广告营销为主,但广告是单向的,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的广告常常使得消费者产生“免疫”。互联网社交化的深入为企业营销提供了新的渠道。从最初的论坛、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微信,互联网社交平台将同学、朋友、亲戚、同事以及有共同爱好的陌生人集聚起来,形成一个个“朋友圈”。以“朋友圈”为基础的口碑营销,由于“口口相传”,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成为比纯粹广告、促销、商家推荐更加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小米就是口碑营销的突出代表,它一方面,以高性价比抓用户眼球;另一方面,注重培育自己的粉丝团体和自媒体,使得用户自发的进行口碑传播,从而在很短的时间里,没有通过传统的广告方式,便迅速成长为智能手机领域的知名企业。

三、“互联网+”促使组织方式变革

互联网降低了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获取和分工协同成为可能,并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

(一)“互联网+”改变资源组织模式

从资源组织上看,互联网为企业甚至个人广泛获得智力、资金、软件、设备等资源提供了渠道,生产者为完成某项产品或服务,不必从零开始购买资源和资料,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寻找最优资源,并进行合理组合配置。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资源组织方式,一方面,大大加速了创新和生产的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加大盘活现有存量资源。中国航天科工利用航天云网专有云平台,接入集团内上下游600余家单位,对设计模型、专业软件、3D打印机、数控机床等七大类上百种资源进行共享,实现在线仿真计算、复杂产品模块协同测试、制造资源统一查看和灵活排产,有效促进集团生产能力的优化配置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

(二)“互联网+”改变劳动分工模式

从劳动分工上看,借助互联网等手段,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众包研发设计、网络化协同制造、供应链协作等都是这种分工变化的典型模式。中国商飞依托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设计、试验、管理平台,开展C919大型客机的全球协同研制生产,实现数百万零部件和机载系统研制流程的高度并行。商飞公司的ARJ21支线飞机,全机31000多个零部件中,超过77%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104家企业协同研发制造完成。

(三)“互联网+”改变企业组织架构

从企业架构上看,“互联网+”推动了传统的科层制企业架构开始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科层制对于公司的稳定性、提高劳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企业规模越大,科层往往越细,“中层环节”也会越多,机构臃肿的弊端导致企业灵活性、员工能动性、市场敏感性不足。互联网大大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而推动了企业架构的变革,在整体仍然保持科层制大框架的前提下,实现充分的扁平化。海尔改变传统的垂直集中组织架构和自上而下层层审批的项目管理模式,将自身定位为孵化平台,支持创客创立小微企业,构成与集团的共生生态体系。小微企业各有创新创业方向,但与海尔整体策略一致。目前,海尔小微生态圈有183个,已诞生470个项目,汇聚1328家风***司,有77%的小微团队年销售额过亿元。

四、“互联网+”激发业务形态变革

互联网推动线上线下供需资源的有效对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闲置资产的优化再利用,颠覆了传统业务形态下的增量模式,广泛开启“使用但不占有”模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化优势,催生出众创、众包等新业务新模式,深刻改变传统业务形态。

(一)“互联网+”带动了业务形态的轻资产化变革

互联网平台建立了拥有各种资源的独立个体的广泛连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促进供需自由对接的同时,带动了供需双方的轻资产变革。从供给方来看,平台企业自身资产变“轻”了。互联网平台通过协调海量的社会供给资源作为供方来满足需方,平台企业本身并不拥有供给方资产,极大降低平台企业的运营成本。我国最大的出租车公司滴滴没有自己的汽车资产;我国最大的创意设计服务企业猪八戒网没有自己的设计人员。依托互联网的轻资产模式,投入少,回报高,发展快,成为颠覆传统运营方式、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需求方来看,需求方企业的人力资本变“轻”了。需求方的企业可以不再依托全职员工的重资产组织模式,而选择利用自雇型劳动者,实现更合理的企业劳动力结构,或者依据市场需求周期,弹性匹配人力资本,降低人力成本。

(二)“互联网+”变革了业务资源使用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或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资源,在交通、住宿等诸多领域催生了以“使用权”替代“所有权”的业务资源模式变革,整合存量资源,实现社会存量资源使用权的转移,使生产要素社会化,降低资源的获得成本,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传统模式下,企业投资增长主要采取增量模式,资金投入大,固定成本高,而且在需求低谷期容易产生大量的沉没成本。“互联网+”下,平台企业通过互联网整合社会闲置资源,盘活存量资源,带动广大企业业务资源转买为租,不但不会产生大量的沉没成本,而且可以实现大规模业余化生产,大幅降低产品或服务生产的边际成本,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货车帮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和整合信息资源,极大减少了中国公路物流上的资源浪费。据测算,2015年货车帮为中国社会节省燃油500亿元,比2014年增长5倍之多。

五、“互联网+”引致用户角色变革

伴随着网络逐步成为经济社会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用户消费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大量减少,推动了基于互联网的供给与需求的开放共享、重新组合、深度对接,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由被动的接受产品与服务向主动的参与到营销、制造、研发等环节变化,碰撞出新的火花,进而推动形成新的消费者—供给者关系,引发用户角色深层次变革。

(一)“互联网+”推动产消关系变化

在产消关系方面,通过互联网,用户获取产品及服务信息的能力持续提升,促进用户与生产者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带动产销互动的加深,并进而引发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界限消融,衍生出新的“产消者”关系变化。

1.互联网使消费者应用互联网获取供给信息与传递消费需求能力快速提升,并为其参与到研发、制造、营销等全过程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样的途径。例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降低了用户获取产品及服务的时间与经济成本;电子商务建立了消费者与企业的直接连接,搭建了用户参与营销的通道;各类开源软件、互联网开发工具、个性化定制平台等为用户参与生产制造与开发设计环节提供可能;各类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形成了汇集各类商品、服务、创新要素的网络生态,帮助用户快速参与到创新创意形成阶段。其直接结果是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满足于被动地购买产品及服务,正逐步尝试向生产供应链上游表达诉求,甚至直接参与到营销、制造、研发等各个环节。特别是C2B模式(拉动式生产)的快速兴起,极大地调动了用户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加速了用户创意与想法、个性化需求等的实现。

2.随着基于互联网的产销互动的加深,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消融,既是消费者同时又是重要生产者的“产消者”由此快速兴起、蓬勃发展。如在内容生成领域,YouTube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借助其高水平的视频上传、分发、展示、浏览服务能力,充分调动了用户参与视频制作的热情,用户每分钟上传视频总时长有300小时;知乎通过构建起供用户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的网络问答社区,已累计产生约620万个问题,以及近2000万个回答。再如,在价值创造环节,小米以线上论坛为平台,吸引大量的手机发烧友参与制作和完善手机的各个功能模块,将手机软硬件的研发开放给手机社会个体,吸引用户在产品规划、设计、研发等各环节深度参与、深度互动,带动产品功能快速迭代更新,既适时满足了消费者诉求,企业价值也得以规模化扩大。

(二)“互联网+”使得劳务关系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掀起分享经济、众包、众创等新模式快速涌现,供需关系更加灵活,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小微企业快速增加,营造新生态的同时也衍生出新的劳务关系变化。在传统模式下,员工与企业间通过劳务合同建立稳定的劳务关系、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在“互联网+”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轻资产模式正引发新型劳务关系的复杂化。“互联网+”企业面对的雇佣者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正在增加。这种复杂的劳务关系变化必将带来新的问题和影响。以分享经济模式为例,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分享住房、汽车、设备等各种闲置资源与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分享经济平台和个体之间并不是传统的劳动雇佣关系,而是自由职业状态。在传统的劳动雇佣关系下,一方面,劳动者的权益受到《劳动合同法》的有效保护,雇佣公司对劳动者有社保、老保等社会保障的义务;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很多公共服务,比如培训再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或多或少都与雇佣就业挂钩。而这些社会保障服务,在分享经济平台上的自由职业者就很难享受到,进而引发一系列劳务纠纷和劳务问题的探讨。

六、“互联网+”促进管理模式变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互联网+”给经济社会带来变革的同时,也给政府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变革带来新的契机。“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渗透,重塑了传统的链式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了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状、并发、实时协同关系,进而引发新的企业和政府管理模式变革。

(一)“互联网+”促进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互联网+”推动链条化的企业价值链分工加速向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网状化管理模式转变。“互联网+”逐渐打破了因数据处理能力和用户需求表达渠道不通畅等所带来的企业运营管理障碍,减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隔阂,推动消费者需求从传统企业管理流程中的外部因素演变为决定企业价值链管理与企业管理流程设计的内部因素,促进线性化、流程化、链条化的企业价值链分工向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协同化、非结构化、网状化转变。海尔集团打通从用户、研发、制造、模块商、到售后的产品全流程数据互联、共享,通过管理模式创新实践和互联网技术、制造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内部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打造了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体系,初步构建了互联工厂生态圈管理体系和业务模式。

(二)“互联网+”支撑政府管理模式变革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成熟,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长足发展和规模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传统垂直监管模式难以满足“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需要的新问题,倒逼政府管理模式向事中事后化转变。一是“互联网+”为政府信息公开以及民众参与提供了新手段与新路径。例如,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加速了政务信息的传播,促进了民众诉求的表达,从而大幅提高公众参与并监督政府事务的积极性,倒逼政府执行监督更加外部化、公开化、多元化。二是“互联网+”时代也带来了对传统政府监管模式的挑战。从PC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相关技术快速迭代,行业竞争格局瞬息万变,传统的“以批代管”“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方式已跟不上“互联网+”的市场监管要求,还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改革呼声,进而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方向转变。

(三)“互联网+”构建多方协同的全社会治理理念

“互联网+”丰富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降低了参与门槛,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对社会治理理念也产生了幅度更大、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影响。

1.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开放化、协同化。互联网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等特点推动了全社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从而带动了社会治理理念向“互动、开放、协同、共享”等方面转变,世界各国也都相继普遍提出“开放、透明、协作”的社会治理理念,推动由政府主导的治理理念向多方参与的全社会共同治理理念转变。截至2015年8月底,在微信上注册的政务民生类公众号已达到83641个,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取政务信息和服务的意愿不断增强。

2.加快社会治理过程民主化、科学化。一方面,互联网推动了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丰富了民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吸引政府、专业人员、公众多方参与,提高社会公众的政府决策参与度,帮助政府提升决策民主化水平,淘宝打假平台通过构筑由消费者、卖家、品牌商、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多方治理模式,每天消息处理量达2亿条以上;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等大大提升了政府在线收集民众需求,分析了解民众意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决策制定过程更加科学、精准。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作者:佚名类型:职场状态:已完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