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阿苏文学网 > 资讯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全文目录 斯宾塞冬冬小说免费阅读无广告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全文目录 斯宾塞冬冬小说免费阅读无广告

时间:2022-05-07 15:02:34编辑:山柏

专为书荒朋友们带来的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讲述了斯宾塞冬冬之间一系列的故事,大神作者张振鹏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沉浸在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孩子也罢,独生子女也罢,其实在今天是差不多的一个群体。因为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之所以提“独生子女”这个概念,还是感觉“独生子女”与“孩子”有所不同。独生子女,好像本身就代表一类人,一类让父母比较头疼的一类人。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的确值得每一位父母关注。因为今天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就不不允许有教育的失败。这不像以前,一个孩子教育失败了,还可以总结教训,去教育第二个,甚至是第三个。所以,今天的独生子女教育是不能做试验的。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培养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 免费试读

   今天,谁也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生存。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与人交往。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父母要教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建立人脉。

建议1:教孩子学会赞美他人

  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对于美好事物表示肯定的一种表达。对他人的真心赞美,将会带给他人愉悦,这也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父母更要教孩子学会赞美他人,这将为他人脉的建立打开便利的通道。

  2005年5月10日,江苏省南京市一所小学举办了一次“表扬节”的活动。活动要求学生们要学会欣赏他人,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并学会赞美他人。

  “表扬节”中,学生们都积极地去寻找他人的优点,要么是字写得好,要么是懂得勤俭节约。大家在表扬他人优点的同时,自己的优点也得到了表扬。

  一位老师说:“现在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了太多的娇宠,往往会过于自负,对别人的优点往往视而不见。”通过这次表扬节,老师就是要让学生们改掉这个毛病。

  表扬节,这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的活动。

  的确,今天,懂得赞美他人的人太少了,大家都更“愿意”去看到他人的不足,看到他人不如自己的地方。然后拿自己去和他人攀比,或者去指责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孩子如果生长在这样的交往环境下,人际关系又怎么会好呢?

  因此,这个表扬节的活动应该不只是在学校里举行,父母也要将其引入到家庭中去。让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能学会赞美他人。

  那么,在家中父母又该如何做呢?

  首先,引导孩子学会寻找别人值得称赞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做得好的一面,多看到他人做得好的地方,少看到他人的缺点,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父母要引导孩子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并以此来培养他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时,这种发现他人优点的做法还能激励孩子向他人学习,这也将有助于培养他的良好品德。

  其次,赞美要发自内心。尽管是赞美,但也不能虚伪地乱夸,比如明明别人将事情做砸了,但却非要夸他:“啊,你做得真好!”这样的赞美只会使人感觉到讽刺。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赞美,不要用带有讽刺意味的话语去赞美别人,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胡乱赞美,否则,这些做法不但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更会破坏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提醒孩子,赞美也要讲究技巧。赞美不一定都是直接对他人说“你真不错”,除了这种直接赞美,在某些场合下一些间接赞美也是可行的。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等方式,都能表达赞美。

建议2:教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

  一所小学校为学生们订立了“交往礼仪八个会”,要求学生“会打招呼、会问候、会微笑、会鼓掌、会道歉、会道别、会道谢、会礼让”。一眼看过去,这“八个会”似乎都是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这些却全都是学生应该要掌握的基本的交往礼仪。如果这些礼仪被忽略了,即使是好朋友之间也会出问题。

  贝贝与小华自小就是邻居,两人一起长大,还是同班同学。每天她们一起上学,一起做游戏,关系非常亲密。但贝贝有些小心眼,很爱生气,而小华则显得大度一些。

  有一天,小华无意间扯坏了贝贝最喜欢的一个洋娃娃的裙子,她认为自己和贝贝是好朋友,于是也没太在意;而贝贝尽管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她却总也忘不了这件事。时间久了,她们的交往越来越不自然,最后双方竟都慢慢地疏远了对方。

  两个好朋友,一个忽略了道歉,一个缺乏了礼让,这是导致两人最终分离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交往礼仪对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是,现在的很多孩子却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交往细节被忽略,这也直接导致孩子与他人的交往失败。因此,父母要尽早及时地教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

  首先,帮助孩子提高对交往礼仪的认识。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视、观察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等等方式,让孩子认识到礼仪交往对他自身成长所发挥的作用。孩子只有提高了认识,才能重视交往礼仪,父母之后的培养教育他才更容易接受。

  其次,培养孩子从生活小事做起。交往不单是指的很正式地与人来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同样也能折射出交往礼仪的重要。比如,与人见面打招呼、受人恩惠道声谢,等等。父母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进行锻炼,无论是外出、待客、做客,还是与熟人相处、与陌生人共事,基本的礼仪都能得到培养。

  最后,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礼仪的培养不是到了该用的时候才用的,良好礼仪的养成也能反映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孩子能将这些礼仪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习惯,那么无论何时他都会很自然地表现出礼仪。

建议3: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与人之间是讲求合作的,如果合作良好且到位,那么就可以很顺利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小抓起。

  有专家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者要求,儿童在不同的情形下自由选组,之后完成一些任务。一些平时根本不擅长与人合作的儿童并不能作出最好的选择,他们甚至拒绝与人合作;但一些有较多合作经验的儿童却能很快就作出较为明智的选择。

  比如,在学业竞赛的活动中,他们会选择与成绩优异的人一组;而在有些的活动中,他们又会选择与生活技巧较好的人一组。会与人合作的儿童,任务的完成率很高,他们也从任务中获得了快乐。

  有研究者说:“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而言,‘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孩子学习人际相处最好的机会,更是绝佳的心智训练。”善于合作的孩子,能对自己的综合水平有一个大致估计,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学会了认识自我。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中的“独苗”,生来就享受一种“独尊”。而这种“独尊”却并不一定适合他在社会中的发展,人还是需要与人合作的。父母要能体会到其中的重要性,并要让孩子也能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父母要怎样才能教孩子学会合作呢?

  首先,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不同的活动都有可能会运用到合作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会体会到合作的重要。而父母也要舍得放手,要给孩子参与合作的机会。

  其次,提醒孩子学会分享,与人交往要讲究平等。要想与人合作,也要学会与人分享。很多孩子是自私的,他不愿意与人共享他的任何资源,而只抱有自我认知的孩子也同样听不进去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学会合作的。同时,父母可以在家中训练孩子,比如可以先从让孩子分享他的好吃的、好玩的开始,邀请同学来家里与他一起玩玩具、看书,等等。当孩子懂得分享之后,再让他与人合作,他也就能学会该如何与人进行资源共享。

  最后,教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合作是指的共同从事一项活动,既然是共同,那么孩子应该要考虑到参与合作的每个人。合作过程中,孩子要多考虑他人的情况,不要总以自己为中心,人尽其才、各尽其能,这样才能共同将一件事情办好。

建议4:教孩子学会表达自我

  表达自我,意味着将自我展示给别人看。能否完整且完美地将自我表现出来,也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的好坏。也许很多人十分崇尚“含蓄”,认为深藏不露才是美德,但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人也需要表达自我的意愿、思想,将自己的德能、才华展现出来,这样才不会错过成功的良机。

  战国时,秦国军队在长平大胜赵国军队,之后秦军又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赵胜受赵王之托,去楚国搬救兵解围。他本想带20个文武全才去楚国,但是选到最后还少一人。于是毛遂再三自我推荐,平原君最终勉强同意带他去。

   到了楚国,毛遂不畏惧楚王的权威与傲慢,勇敢地向他陈述出兵救赵有利于楚国的道理。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并打败了秦军。平原君回到赵国之后,待毛遂为上宾。

  这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尽管毛遂是在表现他的自告奋勇,但是他这种勇敢表达自我的精神还是很值得孩子学习的。正是他的自我推荐,才使得他有机会在平原君和楚王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也正是他出色的才华展现,才使得楚王诚服,使得平原君以上宾之礼待他。由此可见,敢于自我表达,且能正确地表达自我的人,都有可能有所建树。

  所以,父母需要教孩子学会表达自我,从而让他在社会交往中赢得先机。

  首先,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要想表达自我,孩子首先要认识自我。父母要让他看到自己的优缺点,认清自己的基本情况,让他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诚实、稳重、谦虚。

  其次,让孩子要能适当地表达自己。所谓适当表达,是指既不夸夸其谈,也不过分小心,要将自己的特点、长处表现得恰到好处。同时,人的才智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人口才好,有的人专业能力强。因此,个人的自我表达也要贴切、准确。

  第三,提醒孩子表达应该要丰富一些。如果一个人的表达内容丰富,这不仅能让人感受到表达者要表达的优秀能力,还能感受到表达者丰富的个人内涵,这样的表达也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开阔自己的知识面,让他关注的事物更多一些,以此来拓展他的表达面,从而让他的表达更流畅充分一些。

  第四,为孩子创造表达的机会。在家庭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就一些家庭事物多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在外人面前,父母也要鼓励孩子针对一些事情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创造的表达机会越多,他得到的锻炼也就越多,表达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建议5:给孩子一双倾听的耳朵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学会了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就越融洽。孩子也需要学习倾听,这不仅表现了他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帮助他维系人际关系、保持友谊的有效方法。

  曾经有一个小国派使者到一个大国,使者向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皇帝非常喜欢。但小国使者却向皇帝出了一道题:“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办法,但无论是重量、做工,三个金人都分毫不差,皇帝一下犯了愁。后来,一位老臣帮皇帝解了围。老臣当着皇帝和使者的面,分别将三根稻草***了三个金人一侧的耳朵里。第一根稻草从第一个金人另一边的耳朵出来了,第二根稻草从第二个金人的嘴巴里掉了出来,而第三根稻草却留在了第三个金人的肚子里。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一见老臣说对了答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

  为什么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因为他是一个倾听者,他听到的东西都吸收了,不像前两个,一个当耳边风,一个当传声筒。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

  现在的许多孩子是不会倾听的,他习惯于发号施令,却不习惯于耐心去听。而这样的坏习惯也使得他失去了许多朋友,错过了许多机遇。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倾听,具体该如何做呢?

  首先,让孩子保持平和的心态,让他对所有人都要等同视之,不要以貌取人,不要片面理解他人的意思,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衡量他人的话语。孩子应该以包容、平和的心态,接纳他人说的话,努力去了解他的真实意图。

  其次,教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倾听。这就是要求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能有“不得不将别人的话装进耳朵”的态度,这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孩子在倾听的同时要能不断探寻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才算真正听懂了对方的话语。

  再次,提醒孩子倾听要专注。所谓专注,就是专心去听他人都说了什么,说的什么意思。孩子不能将别人的话当成一般自然声音,可有可无的态度同样也是对说话人的不礼貌。而专注倾听不仅是表现了孩子良好的道德素养,他也能从他人的话语中听出一些重要的、对自己也有用的信息。

  最后,要孩子注意把握倾听他人的细节。冷静、不挑刺、不反对、多听少说、换位思考……父母要让孩子在倾听的时候,多注意这些小细节,拥有良好的倾听态度才是好的倾听者。

建议6:培养孩子的幽默细胞

  《新华字典》中将幽默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可见,幽默不仅仅是逗人发笑,它同时也是一种富有内涵的表现。幽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具有幽默感的人大多都很受人欢迎。对孩子的幽默感的培养,也要从小开始。

  一位父亲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在饭桌上说起了写文章的事情。某种原因下,妻子在一旁开始数落我:“你的文章狗屁不通。”而孩子心中一直感觉我的写作水平还是可以的,他怕我听了他妈妈的话不高兴,马上就回了一句:“妈妈,你说爸爸的文章狗屁不通,你的文章就是狗屁通吧?”一句话,当时饭桌上笑声一片……

  事后,这位父亲说,孩子幽默有趣的语言让人感觉有趣而又有哲理,他的这一句话也让大人感觉以后说话要尊重别人。

  这就是幽默的力量,它能让人们在笑声中化解矛盾,更能让人在笑声中领会到不同的道理。如果孩子具有幽默感,那么他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也就能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他也会获得更多人的关注。那么,父母要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

  首先,让孩子多听、多看一些幽默故事。幽默感也不是凭空就来的,父母在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幽默小故事,或者让孩子自己去寻找一些幽默故事来看。从故事中,孩子将能学会幽默的表达方式,并能丰富自己的幽默词汇。

  其次,营造一个轻松幽默的家庭生活氛围。培养孩子的幽默感,父母自己也要有幽默感,要做到“寓教于乐”,让孩子受到家庭中幽默氛围的熏陶,使他自然而然学会表达幽默。

  第三,向孩子传授一些幽默技巧。表达幽默也要讲究技巧,词语的运用、修辞的变换、讲话方式的妙用,这些都能让人感受到不同的幽默。孩子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并开动脑筋去发掘事物有趣的一面。

  第四,教孩子把握幽默的度。很多事情都讲求分寸,幽默也是。有时候,随便和人开个玩笑无伤大雅,但是如果表现幽默的度没有了,玩笑往往也会变成伤人的利剑。因此,父母要告诫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建议7:教孩子真诚地对待他人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正是用他“三请”的真诚才打动了诸葛亮,他最终得到了一位忠臣。真诚,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美德。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若想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一定要为人真诚。

  10岁的华华转学了。她在新学校上了没几天课,就嚷嚷着不想去了。妈妈问她原因,她很不耐烦地说:“我的同桌长得不好看;小组长总是找茬,说我值日做得不好、作业也交得晚;老师也对我不友好……学校里所有的人我都看不顺眼,这样的学校让我怎么呆呢?”

  妈妈说:“这似乎并不是大家的错,我觉得是你不够真诚。你想,若是你总觉得大家不喜欢你,那么你自然也就不喜欢大家,你当然会觉得上学很没意思了。我建议你真诚去对待所有的人,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那时,你就会看见奇迹。”

  华华听了妈妈的话,尽管半信半疑,但她还是按照妈妈说的去做了——不再和同学斤斤计较,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每天笑对所有的人。一段时间过后,华华再也没说过不去上学的话,她正和她的朋友们玩得开心……

  从华华的故事可以看出来,真诚是一剂良药,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空气。如果双方都能表现出真诚来,那么人际关系会变得和谐,某些事情的处理也会变得便捷。一个人如果能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一切,那么他的生活、学习、事业就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真诚待人呢?

  首先,要孩子丢掉“面具”。很多人在面对他人的时候并不是以真面目示人的,他们要么掩饰不足,要么掩饰秘密,表现在外的只有虚假,这样的人又如何表现真诚呢?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自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过多的掩饰只会让人感觉到虚伪。

  其次,要孩子明白,真诚必须要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孝敬、尊师、宽容、诚信、道歉……真诚不是外衣,应该是皮肤,只有让人从内而外都感觉到自己的真诚,才算真正的真诚。

  第三,真诚不要过度。尽管一个人表现真诚是要发自内心的,而且不求回报的,但这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诚是无限度地释放的。真诚不等于讨好,如果凭借贬低自己来换取他人的欣赏,这只是一种媚态;真诚也要看场合,不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应承下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足也同样是真诚的表现。

建议8:让孩子说话一定要谨慎

  “祸从口出”,意思就是“灾祸从口里产生出来,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话不可乱说,因为有些时候,一些不恰当的话可能使得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曾经有位大学生就讲述了她实习时因为说话不当而遭遇的尴尬:

  我大三的时候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个到电视台实习的机会,当时台里分派了一位记者当我的老师。我当时只是为了和她尽快熟络,主动和她聊起了穿衣问题,她说了一些很普通的牌子,我想也没想张口就说:“那些牌子多没品位。”记者老师一听脸色就变了,而我依然侃侃而谈,说着自己身上的名牌。后来,那位记者老师连着一个星期都没再理我。而我去找领导协调,说老师都不给我派任务,我学不到东西。领导却批评我太过心浮气躁,还说我应该多主动和老师沟通而不是在背后指责她。

  后来,这位大学生说:“之前,从来没人教过我该如何说话。我实习的时候每天都过得很惶恐,生怕自己说错话、办错事。”忽略了孩子说话方面的教育,却让她在未来吃了这么一个大苦头。看到这里,父母难道还没有引起警醒吗?

  说话是一门艺术,父母应该让孩子也能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技巧,要让他学会谨慎说话。

  首先,让孩子想好了再说。很多从口而出的所谓的“祸”,大多都是因为说话人所说的话不经过大脑的思考而引起的。未经思考的话,可能会有武断的结论,可能会有不中听的言词,听话人心中不悦那是必然。说话要谨慎的前提,就是要说话前要仔细思考,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怎样说,考虑周全再开口也不迟。

  其次,提醒孩子“话到嘴边留三分”。即便是考虑周全了,但话也不能说得太满。依然还是要留三分在心里,要给对方、给自己都留一个回旋的余地。这就是在告诉孩子,虽然想什么说什么是一种直爽的表现,但是太直爽就等同于鲁莽了。

  第三,也要孩子明白,谨慎不代表沉默,更不代表奸诈。有的孩子一听说“说话要谨慎”,立刻就走入了一个极端,变得沉默不语。但这样的表现反而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也会给人一种不真诚的感觉,不值得提倡;而还有的孩子也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变得什么话都思考再三,心里的小算盘不停地打,算计着所有的话。这样的孩子就会心机太重,同样给人不真诚的感觉,也同样不可能会有知心的朋友。

建议9:教孩子克服羞怯的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羞怯是一种情绪。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只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羞怯心理会对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羞于与他人沟通还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新闻中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很让人不可思议的事。

  北京某重点高校的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原本想买一张回老家福建的车票,但阴差阳错,他却买错了车票到了南昌。而他出门前匆忙忘记带手机,身上也没剩什么钱。为了生存,他开始找工作。可是他生性内向,羞于与人沟通,无法同人正面交流,工作自然是没有找成。

  后来,没有生活来源的他只得沿街流浪乞讨,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吃了霉变的食物,他昏倒在路边。好心的市民发现了他并报了警,他这才得救。

  如果当成故事来听,这件事是多么匪夷所思,一个某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竟然因为内向羞怯,不能与人沟通而最终沦为乞丐。可它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因此,父母要重视起孩子羞怯的问题。

  其实,羞怯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它可能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性格、家庭、特殊事件……父母就要从孩子小时候起,积极开展教育,来帮助他克服羞怯。

  那么,父母要怎样做呢?

  首先,多给孩子以抚慰与鼓励。既害羞又胆怯的孩子,他的所作所为有时候会显得很“丢脸”,或者很“没出息”。但即便这样,父母也不要就此训斥或责骂他,他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抚慰。父母温柔的话语、平和的态度,以及充满希望的目光与表情,都会对孩子起到鼓励与安慰的作用,都能帮助他平复紧张的心情。

  其次,帮孩子扩大交友圈。越是羞怯,朋友就越少;而接触的人越少,羞怯感就会更甚。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慢慢来,哪怕先从交一个朋友开始。当孩子逐渐熟悉交友的过程和与朋友相处的感觉之后,父母再带孩子到同龄人多的地方去,继续鼓励他融入一个又一个小集体,结交更多的朋友。

  第三,家庭环境的改善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家庭总是对孩子打骂,或者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就会缺乏依靠与亲情,很容易有羞怯心理;而还有的家庭中,父母自己就很羞怯,办事畏畏缩缩,这样家庭的孩子也会步父母的后尘。因此,父母要尽量创造一个平等、温馨、安全的家庭环境,以此来克服他的羞怯情绪。

  第四,教孩子一些克服羞怯的小技巧。如何与人打招呼,玩耍的时候如何与别的孩子相处,怎样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在家为孩子搞一些小训练,让他知道遇到各种情况该怎么去应对,这会让他心里有底,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他的羞怯感会小很多。

建议10:不让孩子谈论他人的隐私

  隐私,大多是指不愿意告诉人或者不方便告诉他人的事情。而且,隐私大多都是与他人无关,只关乎当事人自己利益的事情。也就是说,隐私就是个人的事情,他人是无权过问,更无权谈论的。很多孩子可能会“童言无忌”,对于他人的“小秘密”他总是很轻易就说了出来,父母应该及时制止孩子这样的行为。

  晓东放学后很郁闷地回到家,告诉爸爸说他的同桌发誓再也不理他了。晓东说:“同桌跟我说他小时候偷过超市里的一根棒棒糖,告诉我这是小秘密。我不过就是把他的小秘密告诉了另一个玩得很好的朋友而已,再说,我也让朋友不要告诉别人了。他还那么生气干什么?”

  爸爸听后却摇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啊!同桌信任你才告诉你个小秘密,你却转头就告诉别人了。换做是你,你会怎么想呢?别人的小秘密就是他的隐私啊!你赶快去和同桌道歉,求得他的谅解吧!”

  的确,很多孩子也许会和晓东一样,认为不过就是一件小事,从他的嘴里传到了别人的耳朵里而已,有什么呢?虽然在外人看来没什么,但在当事人自己看来这就是隐私,自己的隐私被人传来传去,换位思考一下,谁又能开心得起来呢?

  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随便就谈论他人隐私,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严重的还有可能因为触犯他人隐私权而受到法律的惩罚。孩子要想和朋友好好相处,除了良好的沟通,还要注意一个界限:朋友的隐私不要去触碰,不要去打探、谈论。

  在这一点上,父母先要给孩子做个榜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父母不要偷翻孩子的抽屉、偷看孩子的日记;孩子告诉父母一个小秘密,父母就要能够为他保守下去,等等。

  之后,父母就要提醒孩子,“好奇心”不要太强盛,要平和一些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多看看书,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不要总将眼睛停留在他人身上。以打探他人秘密为乐的人,绝对不会有好人缘,而且他的事业也绝对不可能成功。

  父母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不要辜负他人的信任。有时候,秘密压在心里时间久了,就会变成心理负担。有的人会将秘密告诉他最为信任的朋友,以帮助自己减轻压力。如果孩子也从朋友那里听到了某些秘密,父母要提醒他,朋友的信任不能辜负,否则他失去的不仅是这一个朋友,有可能是他未来的人脉,只因为他不能保守秘密。

  另外,孩子也要用心呵护自己的隐私,不要轻易将其透露给外人知道。

建议11:教孩子不乱猜疑他人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三国演义》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曹操刺杀太师董卓失败,逃往洛阳途中来到了吕伯奢家。因为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来了,非常高兴,于是就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他自己则到西村去买酒。哪知道,曹操听到了磨刀的声音,又听到吕伯奢的家人说“缚而杀之”,他立刻起了疑心,以为他们要杀死自己。因此,曹操不分青红皂白,拔剑杀死了吕家上下所有的人。而离开吕家之后,曹操遇见了买酒归来的吕伯奢,因为担心自己会被告发,他又挥剑砍死了吕伯奢。

  一家无辜的人,只因为曹操的猜疑,竟白白丢了性命,这不能不说是一出因为猜疑心理而导致的悲剧。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总是对他人抱有猜疑的心理,那么他除了会失去朋友之外,还有可能会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因为猜疑而导致的悲剧,比如,丈夫猜疑妻子不忠而导致家庭破裂,父母猜疑孩子不好好学习而使孩子愤而离家出走,朋友间的猜疑使得挚友反目……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真诚相对的,胡乱甚至无端的猜疑,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父母要尽早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他逐渐减少直至杜绝猜疑的心理。适度的坦诚相见,合理的信任诚实,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所需要的。

  那么,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杜绝猜疑心理呢?

  首先,让孩子有个开阔的心胸。越是小心眼的人,他想得就会越多。父母要帮助孩子通过多学习知识、多接触事物来使他有一个开阔的心胸,让他凡事都能看得开一些,不为一些小事计较。

  其次,提醒孩子,要让事实来说话。猜疑大多都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简单来说就是瞎想。孩子在没看见事实之前,千万不要随便就下结论,更不要随便臆想,否则就会很容易产生猜疑的心理。

  第三,教育孩子,学会理性思考。所谓理性思考,就是综合事情发生的环境、条件,以及他人的性格、为人等情形,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好好思考一番。父母要教育孩子,遇事先要保持冷静,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消灭萌芽状态的猜疑。

  第四,告诫孩子,不要轻信他人的流言。流言是最可怕的东西,即便是真理,经过流言的传播,它最终也能变成诅咒。他人的流言,会将个人的猜疑越扇越旺,最终导致一个人丧失理智。流言都是不可信的,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第五,让孩子注意加强交流。沟通是解除疑惑的最好办法,而许多猜疑也不过是因为彼此沟通不畅而产生了误会。所以,孩子可以多和他人作交流,一些问题也就能顺利解决。

建议12:教孩子远离嫉妒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有了它,不但不能尽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而且也玩忽了自己应尽的职守。所以它不仅危害别人,也会危及嫉妒者本人。”这就是嫉妒的危害,害人害己。

  科学家曾经做过研究,认为婴儿在30个月内并没有太明显的嫉妒表现,而随着他慢慢长大,有的孩子就开始和周围的孩子攀比,对一切自己没有的东西以及没有达到的目标都感觉到非常不甘心。

  小凡3岁的时候,有一次看见小表姐家有漂亮的芭比娃娃,而她自己只有很普通的布娃娃,她很不开心,便偷偷地将小表姐的芭比娃娃丢进了卫生间。

  而当小凡7岁的时候,她的嫉妒心更强了。同学明明问她借童话书,她却撒谎说自己没有。妈妈问她为什么要撒谎,她说:“明明家有钱,房子比咱们家大,他还有那么多玩具。我不想让他什么都超过我。”

  孩子的嫉妒心有时候会让父母都感觉很不可思议。嫉妒情绪强烈的孩子,会有过分强烈的好胜心,但同时他也可能会产生虚荣、攀比、欺骗的心理,同时他还可能做出一些很出格的事情。面对嫉妒的孩子,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与合理的处理方法。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不要因为孩子有嫉妒心就训斥他。如果父母将“嫉妒可耻”的认知传递给了孩子,可能会更加深他内心的矛盾和扭曲;但同时,父母也不能因此就惯着他,说一些“给你买更好的”之类的话,那只能更加增加他的攀比心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让孩子表现出自己的嫉妒,帮助他纾解内心的压力,鼓励他多与其他孩子交流,这样孩子也许就能缓解妒意。

  接着,引导孩子看清嫉妒的危害。可以给他讲一些故事,比如中国古代庞涓嫉妒孙膑、李斯嫉妒韩非子、潘仁美嫉妒杨令公等,以害人开始以害己结束的故事;或者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他有一个真实的感受;还可以帮助他进行换位思考,让他想象如果是自己被人嫉妒了,自己心里会怎么想。当孩子看清楚嫉妒危害的时候,他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就会减少。

  最后,让孩子不要忽略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这是导致他嫉妒的根源。父母要告诉他,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强,如果总是嫉妒别人,就等于是在贬低自己、蔑视自己。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让他要相信自己。

建议13:教孩子把握交友的原则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但是朋友也分很多种的,有的朋友是利益朋友,他的眼中只有利益,一旦损害了他的利益,他会毫不留情地抛弃朋友;有的朋友是酒肉朋友,不过是一起吃吃喝喝,这样的朋友不会与人掏心掏肺;更有的朋友是表面的朋友,一旦遇事,他一定是那撇清关系落井下石的人。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交朋友在精而不在多。可是有许多孩子却因交友不慎而耽误了自己的人生。

  15岁的小西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花季的年龄本该在学校学习知识,但他现在却只能在少管所度过一段铁窗岁月。

  原来,小西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他从8岁开始就在社会上结交了许多不良少年、不良青年,这些人教他学会了偷盗抢劫。后来,小西和这伙人经常溜门撬锁、半路劫财。最终,因为一次数额巨大的偷盗,他和其他几人都被警方抓获。

  虽然结交朋友看起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孩子从小到大也会交很多朋友,但如果他自己不谨慎,就会结交到不合适的朋友,那样一来也许会给他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就如小西这样,本来干净的人生却烙上一个一生都抹不去的污点。

  因此,父母需要教给孩子一个结交朋友的原则,让他学会正确而又理智地交友,让他能够拥有真正称得上“朋友”的朋友。那么,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要尊重他人。要平等看待所有的人,不要居高临下也不要俯首帖耳。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对他人的尊重才能换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其次,待人要真诚。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待人真诚,才能使他人与自己也真诚相交。孩子要记住,虚情假意是换不来真朋友的。

  第三,有一颗包容的心。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如此,朋友也是如此。不要用很苛刻的标准去要求朋友,也没必要命令朋友必须去做什么。孩子应该处处包容别人,处处体谅别人,同时也要时常反思自己。

  第四,要学会付出。如果总跟朋友去讲回报,那这朋友就没得做了。父母要告诉孩子,交朋友就要随时准备付出,随时准备伸手帮助,不要总想着自己能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好处。

  第五,一定要讲诚信。诚实守信,信守承诺,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得到朋友的,是最值得朋友信赖的。不要总想着占小便宜、欺骗别人的心,否则一个人总有一天会众叛亲离。

  最后,还要把握交友的原则。交朋友应该是“友谅友直友多闻”,意思就是说要结交正直的朋友,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博学而见多识广的朋友。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朋友的,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辨别,要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认清他的为人,再决定要不要和他做朋友。如果孩子已经结交了不良朋友,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提高他的认识,让他自觉终止与不良朋友的来往。

  

建议14:教孩子不要太任性自我

  这是新闻上说的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一个小学4年级的男孩跟着妈妈一起到超市去买东西。男孩看上了一款新出的文具盒,他央求妈妈给他买一个。但妈妈却说,家里已经有好几个文具盒了,所以不给他买了。男孩不断央求,妈妈情急之下,在超市里还数落了他几句。

  没有达到目的还受到数落的男孩觉得心里非常委屈,于是就趁着妈妈挑选东西的时候,自己溜出了超市,跑到了大街上乱转起来。本来他就是想用这个方法吓吓妈妈,让她着急。但没想到自己竟然迷路了。眼看着夜幕降临,男孩又冷又饿,心里也开始害怕,他蹲在路边哭了起来。后来他被巡警发现,将他送到了心急如焚的父母身边。

  这个男孩的表现就是典型的任性又自我。在现在的很多家庭中,孩子大多都是独苗一根,被父母亲人宠爱着,这很容易促使孩子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然后他就开始为所欲为,变得任性、自私、贪婪、霸道。这样的孩子只想到自己,从来不多考虑别人,还很爱慕虚荣。虽然看上去很争强好胜,但他却缺乏进取精神,他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由此看来,孩子的任性自我对他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当然,这样的性格在与人交往当中也是不可能受人欢迎的。因此,父母要尽早教孩子不要太任性自我。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太顺着他。对于他的各种要求,父母要帮助他分清什么样的要求是合理的,经过权衡再决定是否满足他。而且,对他不合理的要求,要能坚决说不。

  父母还要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知道他并不是家庭的中心,而父母也不会总围着他转。比如,父母可以酌情分配家庭成员的劳动量,或者平均分配好吃的。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学会礼让,学会退让。

  另外,父母也要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先让他从孝敬父母、友爱同伴开始做起。孩子如果能拥有好品德,任性自我自然会远离他。

建议15:让孩子远离我行我素的个性

  我行我素,就是不管他人怎么说,依然按照自己平素的那一套去做。很多孩子都习惯于我行我素,无论父母、老师再怎么教育,甚至训斥,他也丝毫不为所动。

  一位母亲就曾经这样抱怨过她的女儿:

  我的女儿7岁了,别看她平时不怎么说话,但她特有主意。上课时她不想听讲就不听讲,然后就在那里影响课堂纪律。老师找过我几次,我每次管教完了,但她依然如故。有时候,我急了就打她屁股,我以为打完了她就能记住,但明显这招并不奏效。谁想打自己的孩子啊?但她总一副别人的话都听不进去,唯我独尊的样子,我做母亲的能不着急吗?

  另一位父亲也有类似的情况:

  我儿子才刚上小学2年级,可这学校我可是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老师说他总是我行我素,不注意听讲也就算了,作业也不好好完成,老师的教育似乎一点用也不管。他的成绩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我着急啊!

  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面对我行我素、不服人管的孩子,着急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父母也要好好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很多父母忙于工作,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很多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惯出了他这我行我素的个性。

  因此,让孩子远离我行我素的个性,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的。

  作为父母来说,要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交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与他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帮助他解决一些现实中或思想上的小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他就不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他自然也就不会“我行我素”了。

  同时,父母也要训练孩子能逐渐接受他人的意见。孩子慢慢长大,他就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想要自我决定。但孩子经历的事情少,办事的经验少,因此还需要父母的指导。父母可以以朋友的口吻来征求孩子的意见,用他感兴趣的方式来向他提出建议,让孩子在愉快中接受建议。当孩子在建议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事情,或者更好地完成了事情,他也许会乐于接受父母下次的帮助。而当孩子在家中得到锻炼之后,父母也要让他走出家门,和他的伙伴们接触,以锻炼他逐渐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最后,不要忘记提醒孩子,如果能摆脱我行我素的个性的确是好事,可是也别走入极端,能听进去他人的意见不等于完全没有主见。孩子还是要适当保留自己的思想的,父母要帮孩子分辨合理与不合理的想法,要让孩子既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

建议16:不让孩子再敏感、脆弱了

  敏感、脆弱的孩子似乎要更多愁善感一些,很小的一件事情可能就会引起他情绪的波动。而孩子如果敏感、脆弱得久了,他的问题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他无论做任何事都是不可能做好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很多父母也感觉很是头疼。

  10岁的女儿一脸愁容地对妈妈说:“我可能得抑郁症了。”妈妈吓了一跳,仔细询问之下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女儿会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如果别人稍微对她冷漠一些,她就会认为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看到同学结伴玩耍,只有她自己落单,她也会觉得是不是他们都不喜欢她,她因此就会非常孤独。而相对的,女儿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应该要尽量变得独立坚强起来,可是消极的情绪还是会自己找上门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受到了影响。面对女儿的愁容,妈妈也很是着急,可是她也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帮助女儿……

  类似的情况,相信很多父母也遇到过。孩子的软弱、敏感也的确会给他带来许多困扰,可能会对他继续鼓起勇气去努力造成阻碍。父母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态度不要很粗暴,否则孩子可能内心会更加脆弱,他可能会认为“现在连父母都不喜欢我了”。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鼓励孩子多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正因为感兴趣,所以才可能做得好。孩子在做他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将能更快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其次,帮助他树立自信心。父母要告诉孩子,他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也有自己的长处。父母要帮助孩子不断发扬他的优点,并鼓励他努力弥补自己的缺点。当看到自己能做好的时候,孩子内心也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时,父母也不要吝啬夸奖,要用夸奖来激励孩子。无论孩子成功与否,父母都要及时夸奖他的努力。

  第三,告诉孩子,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有些时候,父母、老师或者孩子的朋友会批评孩子,也许言语还会很犀利,但正是因为关心,才会说那样的话。父母要提醒孩子,尽管话不中听,但却是为了他好。他要学会接纳他人中肯的批评,并能尽快纠正自己的错误。

建议17:鼓励孩子融入集体

  到一个新集体,有的孩子能很快就与其他的孩子打成一片,很快就和大家玩到了一起;而有的孩子却很是“认生”,有时候对他人还很戒备。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孩子新入学或者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

  6岁的雯雯上小学了。开学第一天,她背着小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了。妈妈本来还很欣慰,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怕生,很勇敢。可是,才过了没几天,妈妈就发现原来那个爱说爱笑的小姑娘不见了,现在的雯雯经常皱了眉头,也烦躁了许多。

  直到有一天早上,雯雯开始对上学产生了排斥心理,妈妈几番追问之下,雯雯一下子哭了出来。原来,她在幼儿园的一些好朋友都上了别的小学,只有她自己上了这所小学。每天上学去,看着那些原本就认识的同学在一起高高兴兴的,雯雯感觉自己被孤立了。

  不能很快地融入集体,别说是孩子,就算是成人也会产生孤独感。不同的是,成人也许会找一些方法来排解心中的情绪,或者想一些方法来努力使自己尽快融进去;而孩子却没有这个能力,他只能和雯雯那样,自己承受了孤独感,自己哭泣。

  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融入集体中去呢?可见,这种孤独感还是可以克服的。因此,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小技巧,让他能顺利地找到新的朋友。

  首先,先给孩子一个过渡的空间,平时可以让他多找熟悉的伙伴玩耍、学习,父母也要尽量多陪伴在他的身边,让他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

  其次,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者多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让孩子逐渐熟悉从陌生到相识的感觉。父母要鼓励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多多动手、动脑,只有活跃起来才能和大家熟络。

  第三,用家庭的温暖消除孩子的孤单感。没有融入集体的孩子,如果父母再因各种原因忽略了他,他就会更加觉得孤独无助。父母的拥抱和安抚,可以防止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建议18:带孩子走亲访友,外出旅行

  当孩子闲暇的时候,许多父母会带孩子外出,要么走亲访友,要么游览旅行。表面看上去这不过就是让孩子放松,让他消遣的事情。但其实,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也是可以提高他的交往能力的。

  著名画家丰子恺就很重视培养孩子的交往礼仪,他就经常在带着孩子走亲访友期间,及时对孩子开展教育。

  有一次,丰子恺请朋友到饭店吃饭。他的几个孩子也被他带去了,他要他们一起陪客人。在宴席刚散的时候,有的孩子就想起身立刻回家,但丰子恺却悄悄地制止了孩子们的行为。过后,他对几个孩子解释道:“我们请人家吃饭,所以我们全家都是主人,你们也不例外。你们想想,吃完饭了,主人却比客人先行离席,这是不是对客人很大的不尊敬呢?你们一定要记住,以后可不许这样了。”

  很多时候,教育契机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显现出来,就看父母能不能像丰子恺先生那样抓得住了。而这个故事也是在提醒父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也没必要非要中规中矩地讲一堆大道理,让他亲身体验与实践,倒是一个能让他记忆深刻的教育方式。

  那么,父母通过这些活动,都能使孩子学到什么呢?

  走亲访友,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交往礼仪。无论是登门拜客,还是去赴人宴席,这其中都包含有许多的礼仪。比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介绍自己,在别人家里怎样做才不算失礼,与人聊天的时候都应该有哪些表现;还比如,去赴宴席的时候,座位该如何坐,怎样才是尊敬长辈的做法,吃饭的时候要注意哪些事情,等等。在走亲访友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亲身示范,或者和客人提前打好招呼,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能不虚此行。

  外出旅行,父母则可以教孩子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旅行途中,住宿、吃饭,与不同的人交流,父母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让他体会怎样的说话方式是正确的,怎样的说话方式又是欠妥当的。同时,旅行经过的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风俗,让孩子多了解风俗,多了解不同的与人交往的方式,这对他今后人脉的建立也是大有好处的。父母要让孩子既欣赏了秀美的风光,又学习了各种知识,同时也增长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建议19:鼓励孩子主动邀请,接受邀请

  与人交往是一种互动的行为,不能只等着他人来邀请,然后被动接受,如果自己能主动“出击”,也许会结交更多的朋友。

  一对父母带着他们8岁的儿子搬到了新的小区,母亲除了自己去积极结识朋友之外,也想让儿子能有更多的伙伴,于是她也鼓励儿子去主动敲开邻居的家门。

  儿子开始很害羞,但母亲不断地鼓励他,给他讲道理,让他从内心意识到这样做的意义所在。而且母亲还邀请了儿子的一个同学,让两个孩子一起去。而他们第一天去敲门,就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有两个孩子同意和他们做好朋友了。

  主动一些对他人绽放笑脸,展现给人的就是自己的热情,这样再交朋友就显得容易许多。而与之相对的,能够大方地接受朋友的邀请也是与人交往能力的良好体现。

  10岁的小天随父母迁居到了另一个城市,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一天,几个陌生的孩子敲开了小天家的房门,其中一个小姑娘说:“明天我们要举行小区运动会,虽然你是新搬来的,但我们也欢迎,所以想邀请你也来参加。”闻讯出来的爸爸拍拍小天的头说:“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啊!”小天也笑了,使劲点了点头。

  一次运动会下来,小天再也不感觉孤单了,他认识了很多朋友。

  孩子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如果能有人邀请他去加入一个小集体,他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这种愉快的心情也能帮他更好地与人交往。

  因此,无论是主动邀请别人,还是大方地接受别人的邀请,都是能很快地融入到朋友圈子中去的。父母要鼓励孩子的这些行为,让他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那么,父母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给予足够的支持。无论是主动邀请还是接受邀请,这都是在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父母要给予足够的支持。也许孩子的主动邀请会将家里弄得一团糟,也许来邀请孩子的人父母并不很满意,但父母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只有支持孩子的这些举动,才是最好的做法。

  其次,教育孩子,主动邀请也要合理而有礼,不能强求。虽然主动邀请是热情的表现,但是热情也要有个限度。要教孩子学会看时机,不能在别人忙碌的时候去打扰,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硬要别人去做什么,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表现。

  第三,提醒孩子,接受邀请的时候要考虑周全。自己是不是有空?自己是不是还有别的安排?自己是不是有必须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在接受邀请之前,孩子要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去,还要能向对方表示诚挚的谢意与歉意,这样也能保证下次对方还会乐意再提出邀请。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作者:张振鹏类型:现情状态:已完结

孩子也罢,独生子女也罢,其实在今天是差不多的一个群体。因为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之所以提“独生子女”这个概念,还是感...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