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阿苏文学网 > 都市 >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

更新时间:2020-04-16 09:57:08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 孙豆豆 著

连载中 易卜生萧伯纳

小说角色名是易卜生萧伯纳的小说叫做《成长比输赢更重要》,是作者孙豆豆倾心创作的一本出版类型的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目标。你不需要成为“最出色的”,但要做“最好的自己”。所谓“最好的自己”,即无需和别人比较“第一”、“第二”,只需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首要任务是做自己

精彩章节试读: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目标。你不需要成为“最出色的”,但要做“最好的自己”。所谓“最好的自己”,即无需和别人比较“第一”、“第二”,只需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首要任务是做自己

挪威大剧作家易卜生有句名言: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首先要认清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真正算是自己的主人。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衙门的差役,奉命解送一个犯了罪的和尚,临行前,他怕自己忘带东西,就编了个顺口溜:“包袱雨伞枷,文书和尚我。”在路上,他一边走,一边念叨这两句话,总是怕在哪儿不小心把东西丢一件,回去交不了差。和尚看他有些发呆,就在停下来吃饭时,用酒把他灌醉了,然后给他剃了个光头,又把自己脖子上的枷锁拿过来套在他的身上,自己溜之大吉了。差役酒醒后,总感到少了点什么,可包袱、雨伞、文书都在,摸摸自己脖子,枷锁也在,又摸摸自己的头,是个光头,说明和尚也没丢,可他还是觉得少了点啥,念着顺口溜一对,他大惊失色:“我哪里去了,怎么没有我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可笑过之后,却让人深思。19世纪的英国诗人威廉·埃内斯特·亨利曾经说过:“我是我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船长。”做人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能把自己交付给别人。生活中有的人却不能主宰自己:有的人把自己交付给了金钱,成了金钱的奴隶;有的人为了权力,成了权力的俘虏;有的人经不住生活中各种挫折与困难的考验,把自己交给了命运。

做自己的主人,就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不能成为权力的俘虏,要不失自我,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自己的本色,否则便会丢失自己。过度热衷于追求外物者,最终可能会如愿以偿,但却会像差役一样把最重要的一样给丢了,那就是自己。

我们有权利决定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能由别人来代作决定,更不能让别人来左右我们的意志,而自己却成了傀儡。其实,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别人并不见得比你高明多少,也不会比你更了解自身的实力,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是最好的。

我们应该做命运的主人,不能任由命运摆布自己。像莫扎特、梵高等

人,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生前都没有受到命运的公平待遇,但他们没有

屈服于命运,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向命运发起了挑战,最终战胜了它,

成了自己的主人,成了命运的主宰。

正确地认识自己

回眸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不断征服自然的历

史。当自然被人类“征服”得千疮百孔,似乎地球上的其他万事万物都臣

服在人类脚下的时候,人类这才发现,同时被殃及的还有我们人类自己,

人类其实始终臣服在自然的脚下。

有太多的悲剧来源于我们人类并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

地位,不了解人类其实是最脆弱的。所以,当人类在继续将探索的触角伸

向更远的太空时,也更多地关注起自身来。

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那么,你了解你自己吗?

“我是谁?”我们经常会问自己,却很少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

案。拿破仑·希尔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不断地了解着未

知世界,可我们对自身的探索却始终止步不前。

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认识整个世界,也才能接受世界的一切。我们

经常企图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可是无论别人的推心置腹显得多么

明智,多么美好,从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讲,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好的知己。

另外,只有当你认识自己之后,你才能客观地评价和正确对待自己的

优点和缺点,你才能知道自己行为上的不足之处以及情感上的缺陷,你也

才有方法来克服那些不足——取人之长,避己之短。

一般情况下,陷入盲目的人,都是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人。一个连自己

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够很好地去认识别人,又怎么能够很好地去开创自

己的人生格局呢?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早晨,一只山羊在栅栏外徘徊,想吃栅栏内的白菜,可是进不去。因为早晨太阳是斜照的,所以山羊看到自己的影子很长很长。

“我如此高大,一定能吃到树上的果子,不吃这白菜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对自己说。于是,它奔向远处的一片果园。还没到达果园,已是正午,太阳照在头上。这时,山羊的影子变成了很小的一团。

“唉,我这么矮小,是吃不到树上的果子的,还是回去吃白菜吧。”它对自己说。片刻后,它又十分自信地说:“凭我这身材,钻进栅栏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它又往回走。等到了栅栏外时,太阳已经偏西,它的影子再次变得很长很长。

此时,山羊很惊讶:“我为什么要回来呢?凭我这么高大的个子,吃树上的果子简直是太容易了!”

于是,山羊又返了回去。就这样,直到黑夜来临,山羊仍旧饿着肚子。

这则寓言故事看似可笑,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是很多人失败和痛苦的原因。

其实,正确认识自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有自知之明,最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狠下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然而它仍旧存在。他不断地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后来,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如果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攥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在历史上,许多举世闻名的人物都漠视他们自己身体上的缺点。他

们不以缺陷而自轻,不因缺陷而悲观。如:拜伦爵士长有畸形足,朱利亚

斯·恺撒患有癫痫症,贝多芬后来因病成了聋子,拿破仑则是有名的矮

子,莫扎特患有肝病,富兰克林·罗斯福则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而海伦·

凯勒更是从小就又聋又盲。还有女演员莎拉,她是个私生女,而且长得并

不甜美,童年时代饱受折磨,生活似乎完全没有指望,但她克服重重困

难,后来终于成为舞台上不朽的人物。

萧伯纳对那些时常抱怨环境不顺的人感到很不耐烦。他说:“人们时

常抱怨自己的环境不顺利,怨天尤人,使他们没有什么成就。我是不相信

这种说法的。假如你得不到所要的环境,可以创造出一个来!”事实是,

假如一个人整天都认为环境不好,当然就会把自己的过失归诸“缺陷”或

种种其他的原因,并因此产生所谓的“悲观主义”。

假如别人有两条腿,而你只有一条腿;假如别人富有,而你比较贫

穷;假如你长得胖、瘦、美、丑——无论哪一点使你与众不同,都很可能

成为你的缺陷——只要你自己这么认为!不成熟的人随时可以把自己与众

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是障碍,然后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成熟

的人则不然,他先认清自己的不同之处,然后再再看是要接受它们,还

是对它们加以改进。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同样都有

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有的人虽然在有些方面能力差一点,但他可能会做一

些别人做不了的事,而有的人虽然看起来很聪明,但也不见得什么事都会

做。所以,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人。要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尺”的长处,未发现其内在的短处,那么只能是

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食不愁在《泾野·子内篇》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西邻。此人有五子,

但五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慧,三子目盲,四子背驼,五子

脚跛。按照常理看,这家的当家人日子很难过。可是,西邻治家有方,日

子过得还蛮不错哩,细一打听,原来他对自己的儿子各有安排:“老大质朴,正好让他务农;老二聪慧,正好让他经商;老三目盲,正好让他按摩;老四背驼,正好让他搓绳;老五足跛,正好让他纺线。

你看,这一家子人,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不患于食焉”。转换一个思维角度,从用长避短的角度出发,发现了他们所具有的正常人所不具备的生理优势。这么一来,全家无一废人。

敢于挑战自我,走向成功

从青涩的应届毕业生成为央视的名主持,从远涉重洋的学子到纪录片的制作人,从凤凰卫视的知名主持人到阳光卫视的当家人,杨澜的身份、角色一直在变化。

1994年,杨澜获得了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也就是在这一年,事业如日中天的她突然离开《正大综艺》,留学美国,震惊了很多喜爱她的观众。对于离开央视的原因,杨澜说:“主持人这个行当有种吃‘青春饭’的特征,我不想走这样一条道路。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不充实自己的话,前程将是短暂的。”

1997年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杨澜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创了名人访谈类节目《杨澜工作室》,并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那段时间,她主持的节目在世界华语观众中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凤凰卫视的两年里,杨澜拓宽了自己的职业视野,不仅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本,同时也找到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1999年10月,杨澜突然宣布离开凤凰卫视中文台。这次的离开给人们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比上次巅峰之时离开《正大综艺》更让人们吃惊和关注。杨澜对此的解释是:“离开凤凰的原因只有一个,在事业与家庭中,我选择了家庭。”

2000年3月,在所有媒体都没有意料到的时候,杨澜突然发布了和丈夫吴征收购良记集团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的消息。在新闻发布会上,她胸有成竹地提出了打造阳光文化传媒的计划,对于电视市场的未来前景作了精心的描述。杨澜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女性,就像一只追逐电视梦永远不知疲倦和满足的蝴蝶。

2003年,阳光卫视70%股权转让,杨澜宣告阳光卫视创办失败。但是

杨澜并没有放弃传媒人士的角色,她和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合

作,主持《杨澜视线》《杨澜访谈录》《天下女人》等节目,并多次参与

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

杨澜说过:“这些年,有太多的遗憾。唯一对自己满意的,就是一直

在追求改变。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在保守中成功。”杨澜的经历是这

句话最好的注解。阳光卫视虽然失败了,杨澜的挑战却是成功的,至少她

知道了自己下一步应该怎样走,再次创业时应该注意什么。这种收获,不

经历就不能得到。

在开放中尝试改变,即使失败也精彩。蝶变,就是一次次突破自己的

想象,然后再去追寻更高、更远、更灿烂的目标。

在未来的社会里,那种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以为

是、自我设限的人,注定不可能适应社会,甚至连生存都会成问题。变,

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而不变的,是心中超越自我的渴望。

成长路上不要自我设限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相对来说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上面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反复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跳起的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因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了。玻璃罩已经罩在了它的潜意识里,罩在了它的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人很容易自我设限。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年时期,遭受外界(包括家庭)太多的批评、打击和挫折,于是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被“自我设限”压制封杀,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激励。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随波逐流。

魔术大师胡迪尼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表演,就是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开非常复杂的锁,而且从来没有失手过。

他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60分钟之内,一定要从任何锁中挣脱出来。不过,条件是必须让他穿着自己特制的衣服进去,而且绝对不能有任何人在旁边观看。

一个英国小镇的居民决定向胡迪尼挑战。他们制造了一个特别坚固的铁箱,还配上一把非常复杂的锁,然后请胡迪尼来接受考验,看看他能不能顺利地从这个铁箱中脱身。

胡迪尼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穿上了特制的衣服走进铁箱,所有的居民都遵守规定,不去看他如何开锁。

胡迪尼从衣服里拿出工具开锁,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却没能打开铁箱,头上开始冒汗。终于,一个小时过去了,胡迪尼还是没能听到期待中锁簧弹开的声音。他筋疲力尽地靠着门坐下来,结果箱门竟然顺势而开。

原来,这个箱门根本没有上锁!那把看似复杂的锁原来只是个模型,而一向有“逃生专家”美誉的胡迪尼,竟然被一把根本不是“锁”的锁弄得动弹不得。

所以,也许本来很简单的事,都因为先在心中设置了障碍,才会让事情越来越复杂,也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成长是没有止境的,许多的限制或障碍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在遇到事情时,我们首先想的往往不是该怎么面对,而是如何才能绕过;当问题发生时,直觉反应一定是先找借口,而不是如何解决,等真的到了逼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动脑筋思考解决的方法。

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都有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能为别人的一席话而轻易改变自己。

一个老头带着儿子牵着驴去赶集,驴驮着一袋粮食。他们刚出门不远,道边便有人对老头说:“你真傻,为什么不骑着驴呢?”于是,老头便骑上了驴。可走了没多远,又听道边有人说:“这老头心真狠,他自己骑着驴,让儿子走着。”

老头听后,赶紧从驴上下来,让儿子骑了上去。

可走了没多远,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骑驴,让老人走着。”

儿子一听,赶快下了驴,让老头上去。还没走到集上,又有人说:“这俩人心真坏,让驴驮着东西,人还骑上去。”

老头不得不又从驴上下来,连驴驮的粮食他也自己背上了。

老头没有主见,一味听信他人之言。故事到这儿肯定还没完,指不定过一会儿又有人笑他们傻,放着驴不用,人却背着粮食,再过一会儿还会有人说他们傻,放着驴不骑。总之,人没有主见,永远也不得安宁。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做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众口难调,一味听信于人,便会丧失自己,便会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诚惶诚恐。这种人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他们整天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家长的态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人各有各的原则,各有各的脾气性格。有的人活跃,有的人沉稳,有的人热爱交际,有的人喜欢独处。不论什么样的人生,只要自己感到幸福,又不妨碍他人,那就足矣,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

只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风格,就让别人去议论好了。正像但丁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喊出自己的声音,走自己的路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人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罗丹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上述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名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当别人瞧不起自己时,不是以怯懦示人,而是勇敢地面对,并且挑战自己。

有人问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为什么你讲话那么有吸引力?”萧伯纳答道:“试出来的,就像学滑冰一样,开始时,笨头笨脑,像个大傻瓜,后来试的次数多了,就熟练了。”萧伯纳年轻时,胆子很小,不敢大声讲话,更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每当要敲别人的门时,至少要在门外徘徊20分钟,才硬着头皮去冒那个险。他说:“很少有人像我那样深受害羞和胆怯之苦。”后来,他下决心要变弱为强,从试一试开始,于是参加了辩论协会,出席伦敦各种公开讨论会,逮住机会就发言,终于跨越了自己的无形障碍,成为20世纪最有自信和最杰出的讲演者之一。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攀爬铁索,失败的原因不是智商的低下,也不是力量的单薄,而是威慑于自己的无形障碍,被铁索周围的外在现象吓破了胆。如果我们敢于做自己害怕做的事,那么这种害怕就必然消失。

我国著名科学家陈章良先生出生在农村,父亲是一字不识的农民,母亲是地道的家庭妇女。由于穷,陈章良有点胆小怕事,但他还是下决心要好好念书,摆脱贫困。

1978年,陈章良背着行李,坐着拖拉机到县城参加答案。全乡众多考生中,陈章良是唯一的中榜者。

刚进校门,别人都会英语,可他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由于穷,家里不可能给他一分钱,他就靠学校每月发的19元助学金和假期打工赚钱度日,学校饭菜不够吃,他就靠地瓜充饥。

又穷又土的陈章良毕业后第二年,通过艰苦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华盛顿大学。

1987年,陈章良回国,年仅26岁就当上了北京大学的副教授。34岁那年,当上了北京大学的副校长。

陈章良成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留学生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第一个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也是唯一的以研究生的身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人。

他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两个中国最大的生物实验室,一个是国家的,一个是他自己的。如今,他已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校之长。

一个人遇上害怕的事,只要勇敢地向自己挑战,就会觉得并没有什么,也没有你原先想象的那么可怕。每当你发现自己总是在回避你害怕做的事时,你还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真的去试一试这些怕做的事,最坏的结果会是怎样?”最坏的结果,决不会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真我可贵,不要随波逐流

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却成了环境的奴隶。“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真我是可贵的,我们应当永远维护自己的判断力,盲从等于没作选择。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作如下诠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年轻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被孤立,因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还是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圈子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小孩喜欢与同年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们证明自身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要进行改革——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要想不随波逐流也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各种

统治者的领导毫不质疑,更不反对——他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

他们并没有体认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

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

境的奴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自己独立思考

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要自立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

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

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

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随大流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

的原因。这样,当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自己

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思考习惯,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

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开始独立思考。当然,人的判断力

不可能永远正确,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

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

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天赋予人的判断

力之补益,而良好的判断力主要来自人的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立志自主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

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

物比起来,此时他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

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

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你

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

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年轻人能用自己的头

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是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

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洛克菲勒曾对他的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是成功的必要条

件之一,而敢于进行尝试的人却非常稀少。”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

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容易的事。做一个不

随波逐流的人,并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的确需要极大勇气。戴

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发表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爱德加·莫尔曾用所谓的“群体状况”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他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说,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成长是没有止境的,成长路上不要为一点点小成功而自满,应该把做事的标准定得更高一些,你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有时写一页小说会花上一星期的时间,而一些现代的写作者,还在那里惊讶巴尔扎克的声誉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养成了做事务求完美、善始善终的习惯,人的一生必会感到无穷的满足。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达到最佳境界,丝毫不会马马虎虎、粗心大意。

有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许多青少年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轻率这一点上。这些人似乎从来不会把学习或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大部分人好像不知道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踏实履行日常学习、工作的基础上的,而实际上,只有做好手头的事,才能渐渐地获得价值的提升。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说过,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毛病可以使一个

百万富翁很快倾家荡产;相反,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

的。

许多人做了一些粗劣的工作,借口是时间不够。其实按照各人日常的

生活,都有着充分的时间,都可以做出最好的工作。

在美国某个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出租车要到某个目的地。这位

乘客上了车,发现这辆车不只是外观光鲜亮丽,司机着装得体,车内的布

置也十分典雅。

车子一发动,司机很热心地问车内的温度是否适合,又问他要不要听

音乐或是收音机。车上还有早报及当期的杂志,前面是一个小冰箱,冰箱

中的果汁及可乐,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热咖啡,保温

瓶内有热咖啡。这些特殊的服务,让这位上班族大吃一惊。不一会儿,司

机对他说:“前面路段可能会塞车,这个时候高速公路反而不会塞车,我

们走高速公路好吗?”

在他同意后,这位司机又体贴地说:“如果您想聊天,我可以陪您聊

各种奇闻异事。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风景,那我就会静静地开车,不打扰您

了。”从一上车到此刻,这位常搭出租车的乘客就充满了惊奇,他不禁问

这位司机:“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服务的?”这位司机说:“从我觉

醒的那一刻开始。”

司机继续说他那段觉醒的过程。那段时间,他一如往常,经常抱怨工

作辛苦,人生没有意义。但在不经意里,他听到广播节目里正在谈有关人

生态度的话题,大意是你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

心,那么所有发生的事都会让你觉得倒霉;相反,如果今天你觉得是幸运

的一天,那么今天你所碰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你的贵人。就从那一刻开

始,他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目的地到了,司机下了车,绕到后面帮乘客开车门,并递上名片,说

声:“希望下次有机会再为您服务。”结果,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生意没有

受到不景气的影响,他很少会空车在这个城市里兜转,他的客人总是会事

先预定好他的车。他的改变,不只是创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从工作中

找到了自尊。他真的从平庸走向了卓越。

这种竭尽全力追求完美的做事态度,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全心全意,追求完美,正是敬业精神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他的工作。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全心全意、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生活的原则。

其实,才能、环境、幸运、遗传及个性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打算凭借自己所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以及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

成长路上我们不只追求成功,更追求卓越,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我们要有突破传统、尝试新事物和解决困难的勇气,还要有胆有识并能承受压力。而实际上,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做得完美。

成长比输赢更重要,我们应该学会淘汰自己,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凡是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即使面临的困难再大,也一定要做得更好;凡是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们即使遇到挫折,也要继续拼搏直至取得成功;凡是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我们不仅应该想到,而且一定要敢为人先,迅速行动。

努力开发自己内心的潜能

世界顶尖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告诉我们,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相反,如果你抱着消极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那你只会叹息命运不公,并且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平庸!

很多平庸的人会拿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流行歌词为自己甘居平庸开脱;或者当身边的人某一天功成名就时,有的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唉,天资不如人,我再努力也是白费!

事实上,好多平庸的人原本的确可以成功,可以走向卓越,但是消极的心态却让他们自甘平庸,把“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心境转化成了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碌碌无为。

自甘平庸是对生命的敷衍和不负责。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白热化的

社会环境中,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业绩绝非平庸者的舞台,业绩舞台的灯

光始终照耀在卓越者的身上。调查资料表明,世界上许多业绩卓越的成功

者,几乎每个人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心态。他们懂得督促自己不断成长,懂

得在困境中不断想象成功的辉煌,因而他们的潜能被迅速调动起来,一个

小小的机会就可以让他们大踏步前进。

每一个人的内部都有相当大的潜能。爱迪生曾经说:“如果我们做

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自己大吃一惊。”从这句话

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相当科学的问题:你一生有没有使自己惊奇过?如

果没有过,那么读一读下面这个关于“鹰自以为是鸡”的寓言就显得十分

有必要了。

有一天,一个喜欢冒险的男孩爬到父亲养鸡场附近的一座山上去,发

现了一个鹰巢。他从巢里拿了一只鹰蛋,带回养鸡场,把鹰蛋和鸡蛋混在

一起,让一只母鸡来孵。于是,孵出来的小鸡群里有了一只小鹰。小鹰和

小鸡一起长大,所以不知道自己是鹰。起初它很满足,过着和鸡一样的生

活。

但是当它逐渐长大的时候,它心里就有了一种奇特的不安感。它不

时想:“我一定不只是一只鸡!”只是它一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直到有

一天,一只了不起的老鹰翱翔在养鸡场的上空,小鹰感觉到自己的双翼有

了一股奇特的力量,感觉胸膛里的心正猛烈地跳动着。它抬头看着老鹰的

时候,一种想法涌现而出:“养鸡场不是我该待的地方。我要飞上青天,

栖息在山岩之上。”它从来没有飞过,但是它的内心里有着鹰的力量和天

性。它展开了双翅,飞到一座矮山顶上。极为兴奋之下,它再飞到更高的

山顶上,最后冲上了青天,它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伟大。

也许有人会不屑地说:“这不过是个很好的寓言罢了。我既非鸡,也非鹰。我只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平凡的人。因此,我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或许这正是问题的所在——你从来没有期望过自己能够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只把自己“钉”在自我期望的范围以内。但是人体内确实具有比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才气、更多的能力、更有效的机能。心态是一种选择,你是要做一只鸡,还是想成为一只鹰?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可以制订一个计划,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包括在重新塑造自己方面。永不停止向前迈进的脚步,过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进步了许多,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都大变样了。

有一首童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一个国家的灭亡,一开始居然是因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的战马的一只马蹄铁上的一颗小小的铁钉失掉了。

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每次的一点点变化,最终都会酿成一场灾难。

有这样一个“蝴蝶效应”:纽约的一场风暴,起始条件是因东京有一只蝴蝶在拍翅膀。翅膀的振动波,正好每次都被外界不断放大,不断放大的振动波越过大洋,结果就引发了纽约的一场风暴。

每次进步一点点,最终会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功来源于诸多要素的集合叠加,比如,每天笑容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走路比昨天精神一点点;每天行动比昨天多一点点;每天效率比昨天高一点点;每天的方法比昨天多一点点……正如数学中50%×50%×50%=12.5%,而60%×60%×60%=21.6%,每个乘项只增加了0.1,而结果却几乎成倍增长。每天进步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有天壤之别。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简单的,就是要你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哪怕是1%的进步,试想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他最终到达成功?

日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向来以品质卓越著称,不论是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还是汽车,其品质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

日本人对于品质如此重视,主要归功于一位美国的品质大师戴明博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戴明博士应日本企业邀请,帮助重振日本经济。戴明博士到了日本之后,对日本企业界提出“品质第一”的倡议。他告诉日本企业界,要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在产品品质上一定要持续不断地进步。

戴明博士认为,产品品质不仅要符合标准,还要无止境地每天进步一点点。当时有不少美国人认为戴明博士的理论很可笑,但日本人却完全照做了。果然,今天日本企业的产品在世界上大放光彩。

当福特汽车公司一年亏损数十亿美元时,他们请戴明博士回来演讲,戴明博士仍然强调企业要在品质上每天进步一点点,只有通过不断进步,才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重振雄风。

结果,福特汽车照此法则贯彻三年之后,便转亏为盈,一年净赚60亿美金。

让自己每天进步1%,只要每天进步1%,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不能快速成长。

在每晚临睡前,不妨自我分析:今天我学到了什么?我有什么事做错了?我有什么事做对了?假如想明天就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有哪些错不能再犯?

反问完这些问题,我们就比昨天进步了1%。无止境的进步,就是我们人生不断卓越的基础。

我们在人生中的各方面也应该照这个方法做,持续不断地每天进步1%,长期下来,一定会有一个高品质的人生。

不用一次大幅度地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够了。不要小看这一点点,每天小小地改变一点,会带来大大不同的结果。很多时候,人生的差别就在这一点点之间,如果我们每天比别人差一点点,几年下来,就会差一大截。而如果我们将“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信念用于自我成长上,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

你的未来具有无限可能

有一个孩子小学六年级毕业答案时得了第一名,老师奖给他一本《世界地图》。他很高兴,跑回家就开始看这本《世界地图》。不幸的是,那天轮到他为家人烧洗澡水。他就一边烧水,一边在灶边看地图。他看到一张“埃及地图”,想到埃及有金字塔,有埃及艳后,有尼罗河,有法老王,还有很多神秘的东西,心想长大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埃及。

正当他看得入神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大人从浴室里冲了出来,用很大的声音对他说:“你在干什么?”他抬头一看,原来是爸爸。他说:“我在看埃及地图!”脾气暴躁的爸爸跑过来给了他两记耳光,然后说:“赶快生火!看什么埃及地图!”见他没有动,爸爸朝他屁股踢了一脚,严肃地说:“我保证!你这辈子绝不可能到那么遥远的地方!赶快生火!”

他当时看着爸爸,呆住了,心想:“爸爸怎么给我这么奇怪的保证,真的吗?我这一生真的不可能去埃及吗?”20年后,那位老父亲收到一张来自埃及的明信片,上面用熟悉的字体写着:“亲爱的爸爸:我现在在埃及的金字塔前给您写信,记得小时候,您打我两记耳光,踢我一脚,保证我不可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但是我现在做到了……”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需要保证,哪怕是自己最信赖的人。只要你不画地为牢,就永远有欣赏不完的风景。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世界,它接纳每一个想要获得成功的人。但是总有一些人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他们把自己封闭在过去的经历中,暗自伤神,岂不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已经把成功的机会拱手让人了。

自我封闭的人不懂得,过去并不代表未来,无论你曾经失败过多少次,受过多少挫折,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无论你过去怎样,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自己的目标,乐观积极地行动起来,就能够扭转劣势,更好地成长。

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莉,曾是个体重90公斤、身材笨重、姿色平平的黑人女性。她出生在美国的一个贫民区,是一个私

生子。儿时的奥普拉寄居在亲戚家,受尽了非人的虐待,给她的一生留下

了挥之不去的伤痛。十几岁的她曾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假装被打劫的样

子,偷走了母亲的钱包。她和伙伴们鬼混,抽烟、吸毒、喝酒,越陷越

深,她的青春犹如在肮脏的大染缸里浸泡,母亲甚至想将她送进少管所。

直到14岁,奥普拉才第一次见到父亲。她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没有希望

了,当时也没有人愿意正眼看她。还好,父亲没有抛弃她。她在新的环境

中改头换面,参加了学校的戏剧俱乐部,并常在俱乐部举办的朗诵比赛中

获奖。后来,在费城举行的有1万名会员参加的校园俱乐部演讲比赛中,

温弗莉凭借一篇短小精悍的演讲,赢得了1000美元的奖学金。

在大学里,温弗莉有机会踏进所有电视人梦想的CBS(哥伦比亚广播

公司)的大门,但是她开创的充满感情的新闻表述方式,与传统主持人刻

板庄严的风格迥异。好在虽然这种风格没有被接受,却为她赢得了另一家

电视台的特别关注。不过,这家电视台希望她去纽约接受整容手术,但温

弗莉的底子太差,美容师端详了半天后望而却步,整容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不仅是外貌上的原因,当时美国的主持界鲜有女性,甚至有人

说“女人的声音听起来缺乏可信度”。但是温弗莉证明了这是谬论:她主

持《人们在说话》脱口秀,收视率一路飙升,超过了当年许多知名脱口秀

节目。另外,她主持的《芝加哥早晨》栏目,从一个下三流的脱口秀一跃

而起,变成收视率第一的金牌栏目。后来,《芝加哥早晨》更名为《奥普

拉·温弗莉脱口秀》,在全美120个城市同步播出。

如今的奥普拉已经是美国舆论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年届五十的她还去

尝试拍电影,推荐优秀的黑人编剧,她的路似乎才刚开始。

从一个标准的黑人小混混,到优秀的毕业生,再到著名的节目主持

人,奥普拉·温弗莉一次又一次突破了自我。她也曾经觉得自己没有任何

希望了,但只要她去尝试,不断努力,就能成功。其实,很多人都输在了

自我设限上。绝大多数人都会以过去的自己来判断未来的自己,而事实却

是,未来的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另一种样子的人。

所以,及时摆脱自身“心理高度”的限制,打开制约成功的“盖

子”,是你的当务之急!如此一来,你的发展空间和成功概率将会大大增

加。一个人若想突破发展的“瓶颈”,有所作为,首先就要突破心理的

“瓶颈”,不能因为过去的一些失败或是眼前成绩的卑微而妄自菲薄,为

自己的发展过早地盖上一个“盖子”。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青少年朋友更要敞开胸怀,永往直前,努力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步。

明天的你要比今天更出色

有一句话,你每天都应该对自己说,那就是: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更好,活得更出色。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量变,就是我们每日的微小的成长,它就像零星散落着的一颗颗珍珠;而质变却是一根绳子,它能把这些珠子串在一起,把它变成夺目亮丽的项链。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这个积累,就是“每刻都去努力,每天进步一点”,任何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渥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五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饱含人生真意。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的时间(与5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伦说过,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饭,为搭公车而搭公车,为学习而学习,为工作而工作。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点流逝。

卓越者与平庸者之间的距离,并非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时候,就差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习惯方面。比如,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多一个表示、工作上多费一点心思、学习上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做一次实验……在实践目标时,你必

须与自己作比较,看看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只要再多一点能力;只要再多一点敏捷;只要再多一点准备;只要再多一点注意;

只要再多一点精力;

只要再多一点创造力;

……

通常只有遇到实际的状况后,才能分辨你的能力是否足以胜任。如果

你是一名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只能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

是一位厨师,人们无法知道你厨艺好不好,除非你准备了一顿让人馋涎欲

滴的大餐。

评断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父母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

己!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足以胜任这一个任务。你可以想尽办

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所知甚少,或是你的准备多么不

充分。但终究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失利,也必须自己想办法修正。没有任

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做了很长时间仍然无法通过答案,或是胜任一项

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什么。第一次尝试

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

比刚开始时做得更好。

别人可能也无法真正断言你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在你有实际表现

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动机或企图;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诚不诚

实,值不值得信赖;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平不公平……人们

通常能够了解他们自己是不是欺骗了他人,如果自己连这点都不知道,就

已经成为病态的骗子,行为上也会有严重的偏差。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以实现目标。这就

需要你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行中顶

尖的人的言行举止,并效法他们的行为。

成长永无止境,只有每天勤于学习,稳步成长,每一天都有所收获,

你才会越来越出色。

更多免费章节阅读推荐: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

扫一扫二维码 或者

关注微信公众号蚂蚁推书

回复成长比输赢更重要或者回复书号4595 阅读全文

×